中文  English  

搜索
搜索
1

1

【重磅】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1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对工业废水资源化《提出意见》指出: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一体化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进行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

【重磅】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概要描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对工业废水资源化《提出意见》指出: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一体化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进行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13
  • 访问量:0
详情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对工业废水资源化《提出意见》指出: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一体化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进行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估和用水管理,推动地方和重点用水企业建造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企业间点对点用水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分级回用。重点围绕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材水行业,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利用,创造集体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园区,通过示范示范带动企业用水效率提升。

 

鼓励实施污水近零排放技术创新试点工程。选择有替代措施的国家新兴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研发集成,高效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在长三角地区遴选电子信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国家高新区率先示范,到2025年建成若干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

 

《意见》全文如下:

 

图片

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发改环资〔2021〕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指污水经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作物,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回灌土壤等,以及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应,减少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下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利用为快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促进解决方案扩展,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问题,推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方法部署,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污水排放资源化利用,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做好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排水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节水优先,统筹推进。秉持“节水即治污”的理念,坚持节水优先,强化用水体积和强度双控。将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节水开源的重要内容,再生水除以补充统一配置,全面系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本地人口禀赋,水环境承载力,发展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分区分配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分解化措施。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和利用途径,实行按需定供,按用定质,按质管控。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标准约束,严格监管考核,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价格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科技引领、试点示范。增强科技支撑,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二、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

(四)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分析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丰水地区结合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科学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以稳定达标排放为主,实施差别化分区提标改造和精准治污。缺水地区特别是水质型缺水地区,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优先将达标排放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就近回补自然水体,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资源型缺水地区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网布局和建设,在推广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的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水质标准,通过逐段补水的方式将再生水作为河湖湿地生态补水。具备条件的缺水地区可以采用分散式、小型化的处理回用设施,对市政管网未覆盖的住宅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进行达标处理后实现就近回用。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项目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有效利用的,要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

(五)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开展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价和用水管理,推动地方和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

(六)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低成本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根据区域位置、人口聚集度选用分户处理、村组处理和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等收集处理方式,推广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模块化工艺技术,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以用促治方式,采用经济适用的肥料化、能源化处理工艺技术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渔业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三、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七)实施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持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污水收集支线管网和出户管连接建设,补齐“毛细血管”。重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破损修复、老旧管网更新和混接错接改造,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流域、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结合当地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缺水城市新建城区要因地制宜提前规划布局再生水管网,有序开展相关建设。积极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八)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推动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纳入区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可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选择缺水地区积极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

(九)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缺水地区将市政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严控新水取用量。推动工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规划配备管网设施。选择严重缺水地区创建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新试点。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企业间点对点用水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分级回用重点围绕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利用,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园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企业用水效率提升。

(十)实施农业农村污水以用促治工程。逐步建设完善农业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设施,处理达标后实现就近灌溉回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探索完善运行机制,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到2025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珠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渔业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以池塘养殖为重点,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现循环利用、达标排放。

(十一)实施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研发集成低成本、高性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打造污水资源化技术、工程与服务、管理、政策等协同发力的示范样板。在长三角地区遴选电子信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国家高新区率先示范,到2025年建成若干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

(十二)综合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聚焦重点难点堵点,因地制宜开展再生水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回灌地下水以及氮磷等物质提取和能量资源回收等试点示范,在黄河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再生水规模化利用。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污水资源化利用服务模式,鼓励第三方服务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资源能源标杆水厂,开展污水中能量物质回收试点。

四、健全污水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

(十三)健全法规标准。推进制定节约用水条例,鼓励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节水开源减排。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将再生水纳入城市供水体系。推动制修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差别化的污染物排放要求和管控措施。抓紧制定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的技术规范和管控要求,适时修订其他用途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分级分质系列标准。制修订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装备、工程、运行等标准。

(十四)构建政策体系。制定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等实施方案,细化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形成污水资源化利用“1+N”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十四五”污水资源化利用等相关规划。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统计方法与制度,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体系。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中非常规水源利用指标考核相关规定,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权重,实行分类考核。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编制实施入河(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指导文件。

(十五)健全的价格机制。建立使用者评估制度,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为提供公共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景观环境用水使用再生水的,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

(十六)完善财金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符合条件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鼓励地方设计多样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规扩展范围融资渠道。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探索开展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制定优惠政策。

(十七)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将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攻关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部署相关重点专项处置污水资源化技术创新。所建,高等院校,污水处理企业等组建污水资源化利用创新战略联盟,重点突破污水深度处理,污泥资源化利用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编制污水资源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实践案例,推广一及时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

五,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协调。按照中央部署,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要求,推进指导意见实施。压实地方责任,各省(区,市)政府抓紧组织制定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市县政府发展负委员会责任,制定计划,明确任务,确保完成工作顺利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加强综合协调,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十九)强化监督管理督促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区域流域用水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扩展管理考核和取水管理,确保《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落到实处。严格监督实施再生水严格的自备井管理,限期依法关闭规定的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健全的污水资源化水质全过程监测体系,强化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监管,初步建立覆盖污水资源化全过程的风险防控预警体系,确保污水资源化安全利用。

(二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污水资源化利用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21年1月4日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我们 丨 加入我们 

友情链接:北极星节能环保网 丨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丨中国煤化工 丨中国脱盐协会

战略合作单位:奥测世纪

这是描述信息

版权所有@2008-2016 合众高科(北京)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京ICP备12028887号